栖心悦读

[细读经典] 细读经典 | 《肇论·般若无知论》八

发布日期:2023-12-29

原文摘录:


难曰:圣心非不能是,诚以无是可是。①虽无是可是,故当是于无是矣。②是以经云“真谛无相故般若无知”者,诚以般若无有有相之知。③若以无相为无相,有何累于真谛耶?④

答曰:圣人无无相也。⑤何者?若以无相为无相,无相即为相。⑥舍有而之无,譬犹逃峰而赴壑,俱不免于患矣。⑦是以至人处有而不有,居无而不无。⑧虽不取于有无,然亦不舍于有无。⑨所以和光尘劳,周旋五趣,寂然而往,怕尔而来,恬淡无为而无不为。⑩

难曰:圣心虽无知,然其应会之道不差。⑪是以可应者应之,不可应者存之。⑫然则圣心有时而生,有时而灭,可得然乎?⑬

答曰:生灭者,生灭心也。⑭圣人无心,生灭焉起?⑮然非无心,但是无心心耳。⑯又非不应,但是不应应耳。⑰是以圣人应会之道,则信若四时之质。⑱直以虚无为体,斯不可得而生,不可得而灭也。⑲



注释:


① “圣心非不能是,诚以无是可是”:般若并非不能做是非之判断,而是因为外境无相。

② “虽无是可是,故当是于无是矣”:外境无相,所以以无相为境。

③ “是以经云“真谛无相故般若无知”者,诚以般若无有有相之知”:经中说“真谛无相,所以般若无知”,确实是说般若没有有相之知。

④ “若以无相为无相,有何累于真谛耶”:句意为,若以无相为般若之知,那么般若是知。

⑤ “圣人无无相也”:圣人不执取无相。

⑥ “若以无相为无相,无相即为相”:如果执取无相,无相本身便是有相。

⑦ “舍有而之无,譬犹逃峰而赴壑,俱不免于患矣”:舍有而执于无,就像离开山峰走向沟壑,(执有或执无)都不免于患。

⑧ “是以至人处有而不有,居无而不无”:所以圣人处于世间而不为世间所累,证得涅槃而不住于涅槃。

⑨ “虽不取于有无,然亦不舍于有无”:圣人虽不执取世间和涅槃,但也不离开涅槃和世间。

⑩ “所以和光尘劳,周旋五趣,寂然而往,怕尔而来,恬淡无为而无不为”:和,混杂。光,纯净。尘劳,污秽。周旋,往来。五趣,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人、天。寂、怕,寂静。所以圣人和光同尘,寂静地周游于五趣,虽无作为之心,而常照理达事。

⑪ “圣心虽无知,然其应会之道不差”:应会,教化众生。圣心虽无知,但是教化众生的原则没有偏差。

⑫ “是以可应者应之,不可应者存之”:所以,可以教化的众生就教化他们,那些根机还没有成熟的众生暂时不去教化,等根机成熟后再教化他们。

⑬ “然则圣心有时而生,有时而灭,可得然乎?”:既然圣心有时应,有时不应,不正说明圣心有时生有时灭吗?(如果圣心有生灭,则圣心有知)

⑭ “生灭者,生灭心也”:生灭乃心之生灭。

⑮ “圣人无心,生灭焉起”:圣人没有凡夫之心,怎么会有生灭呢?

⑯ “然非无心,但是无心心耳”:然而圣人并不是如木石那样无心,而是无执取之心。

⑰ “又非不应,但是不应应耳”:圣人也不是不去教化圣人,而是随缘教化,不特意进行选择而已。

⑱ “是以圣人应会之道,则信若四时之质”:所以圣人教化众生的原则,就像春夏秋冬的轮转那样可信。

⑲ “直以虚无为体,斯不可得而生,不可得而灭也”:圣人只是一虚无为体,所以不能说是生,也不能说是灭。



段落宗旨:


选段为第六和第七问答。第六难的作者认为,般若是有知,只是这个知是无相之知。僧肇认为,圣人既不执取有相,也不执取无相。执有会堕入常见,执无会堕入断见。第七难的作者认为,心有生灭,所以圣人不是无知,因为无知则无生灭。僧肇的回应是,圣人体虚,无生灭,所以也就不会有知。


参考文献

1.[东晋]僧肇:《肇论》卷一,《大正藏》第45册,第151页中;

2.张春波:《肇论校释》,第97—101页。北京:中华书局2010年。




返回首页
联系我们

电话:0574-83071816

信箱:qxlibrary@163.com

时间:周一至周日09:00-20:00 周二09:00-11:30(下午闭馆)

版权所有 © 2016 七塔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. 地址: 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七塔禅寺内 邮编: 315040 电话: 0574-83071816 传真:

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:和众互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