栖心悦读

[细读经典] 细读经典 | 《肇论·般若无知论》四

发布日期:2023-12-01

原文摘录:

难曰:夫圣人真心独朗,物物斯照,应接无方,动与事会。①物物斯照,故知无所遗;动与事会,故会不失机。会不失机,故必有会于可会;知无所遗,故必有知于可知。②必有知于可知,故圣不虚知;必有会于可会,故圣不虚会。③既知既会,而曰无知无会者。何耶?若夫忘知遗会者,则是圣人无私于知会,以成其私耳。④斯可谓不自有其知,安得无知哉?

答曰:夫圣人功高二仪而不仁,明逾日月而弥昏。⑤岂曰木石瞽其怀?其於无知而已哉。⑥诚以异于人者神明,故不可以事相求之耳。⑦子意欲令圣人不自有其知,而圣人未尝不有知,无乃乖于圣心,失于文旨者乎?⑧何者?经云:“真般若者,清净如虚空,无知无见,无作无缘。”⑨斯则知自无知矣,岂待返照然后无知哉?⑩若有知性空而称净者,则不辨于惑智。三毒四倒亦皆清净,有何独尊于般若?⑪若以所知美般若,所知非般若。⑫所知自常净,故般若未尝净,亦无缘致净叹于般若。⑬然经云“般若清净”者,将无以般若体性真净,本无惑取之知。⑭本无惑取之知,不可以知名哉。⑮岂唯无知名无知,知自无知矣!⑯是以圣人以无知之般若,照彼无相之真谛。真谛无兔马之遗,般若无不穷之鉴。⑰所以会而不差,当而无是,⑱寂怕无知,而无不知者矣。⑲


注释:

①“夫圣人真心独朗,物物斯照,应接无方,动与事会”:真心,即般若。朗,明亮。斯,通“澌”,尽。应接,接引众生。无方,没有边界。动与事会,一举一动都与事物相适应。此句大意是,圣人的般若之智,能照尽万事万物,接引众生没有边界,一举一动都与事物相适应。

②“会不失机,故必有会于可会;知无所遗,故必有知于可知”:应接万物不失时机,照尽万物没有遗漏,所以般若必定有能会之虑,能知之知。此句强调,有认识(实践)的对象,必有认识之主体和能力。

③“必有知于可知,故圣不虚知;必有会于可会,故圣不虚会”:虚知,即无知。此句强调,圣人有能知之智即不是无知。

④“若夫忘知遗会者,则是圣人无私于知会,以成其私耳”:圣人虽有知有会,但不说自己有知、有会,这是圣人谦逊无私的表现,这样反而“成其私”。

⑤“圣人功高二仪而不仁,明逾日月而弥昏”:二仪,天地。弥昏,无知。圣人接引众生的功劳高过天地而不居功,照尽万物之明超过日月而表现为无知。

⑥“岂曰木石瞽其怀?其於无知而已哉”:其於,其如。难道像木石那样蒙蔽了心窍,才是无知吗?

⑦“诚以异于人者神明,故不可以事相求之耳”:神明,鉴照真谛的能力,即般若之智。圣人与凡夫的区别是圣人有鉴照真谛的能力。所以不能用普通人的看法理解般若。

⑧“子意欲令圣人不自有其知,而圣人未尝不有知,无乃乖于圣心,失于文旨者乎?”:子,您。难者。您认为圣人不自以为有知,圣人一直是有知的。难道不是背离了般若的愿意,失去了佛经的宗旨吗?

⑨“经云:‘真般若者,清净如虚空,无知无见,无作无缘。’”出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六:“说摩诃衍与空等,如虚空,无见无闻,无觉无识。”僧肇义引此句,意思是说,般若是无相的,犹如虚空。般若没有常人的知见,没有造作。般若非缘所生,故亦无缘。

⑩ “斯则知自无知矣,岂待返照然后无知哉?”按照经文所说,知本来就是无知,哪里需要把自己的鉴照能力收回,如同木石那样闭目塞听才是无知呢?

⑪“若有知性空而称净者,则不辨于惑智。三毒四倒亦皆清净,有何独尊于般若?”:三毒,贪嗔痴。四倒,四种妄见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如果有人用般若是“性空”来称赞般若清净,那他就不能辨别般若和惑智的区别。用般若之智来观照,三毒四倒也是清净的,那么还有什么特殊的清净能单独用来赞美般若呢?

⑫“若以所知美般若,所知非般若”:若以真谛所知之境无相,故赞美能知之智为无知,所知非是般若。

⑬“所知自常净,故般若未尝净,亦无缘致净叹于般若”:所知,真谛。真谛无相,其身自清净,般若是鉴照真谛的能力,与真谛相对待,所以不能清净。

⑭“然经云“般若清净”者,将无以般若体性真净,本无惑取之知”:而经中所说的般若清净,难道不是因为他体性清净,没有惑取之知吗?

⑮“本无惑取之知,不可以知名哉”:般若本来没有惑取之知,所以不能以“知”命名。

⑯“岂唯无知名无知,知自无知矣”:难道只有像木石一样的无知才是无知吗?知本身就是无知。

⑰“真谛无兔马之遗,般若无不穷之鉴”:真谛无有差别,不会像兔马过河一样有所遗漏,般若没有穷尽的鉴照,所以能洞察真谛。

⑱“会而不差,当而无是”:用般若之智去认识事物,便能与事物相适应而不执取于物,不会出现偏差。

⑲“寂怕无知,而无不知者矣”:(圣人)虚寂无知而无所不知。


段落宗旨:


僧肇在正论之后,用当时人常用的自问自答方式,自设九问九答,进一步阐释般若无知。本段是第一个问答。难者的核心观点是,认识主体(真心)和认识客体(物)是相待而有的,“圣不虚知”,有可知(所知)必有知(能知)。圣人说自己无知是一种自谦的表达。僧肇的回应是,圣人的无知,是没有惑取之知,而鉴照真谛的真知还是有的。般若真知是鉴照万物,洞察事物本性的能力,不是如木石一般地闭目塞听。



参考文献

1.[东晋]僧肇:《肇论》卷一,《大正藏》第45册,第151页中;

2.张春波:《肇论校释》,第77—83页。北京:中华书局2010年。




返回首页
联系我们

电话:0574-83071816

信箱:qxlibrary@163.com

时间:周一至周日09:00-20:00 周二09:00-11:30(下午闭馆)

版权所有 © 2016 七塔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. 地址: 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七塔禅寺内 邮编: 315040 电话: 0574-83071816 传真:

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:和众互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