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书推荐
白云禅师解惑篇
  • 书名:

    白云禅师解惑篇

    著者: 白云禅师
    出版社: 宗教文化出版社
    出版日期: 2014年
    文献类型: 图书
    索书号: B94-44/2
    点击量: 5329
产品详情



白云禅师(1915—2011) 当代亦禅亦密大成就者,台湾千佛山开山宗师。籍贯湖南益阳,1935年毕业于国立湖南大学中文系,7岁出家,21岁受比丘戒。此后常行脚于大江南北,以至塞外边远地区。遍参潜隐善德,并曾朝礼印度、尼泊尔等佛教圣地,当时行脚僧皆称其为“梦头陀”。一生深入经藏,阐经立论不辍,著作等身,为后学提供探究如来法义之敲门砖。于2011年在高雄圆寂,享年97岁。

《白云禅师解惑篇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及轻松疏朗的形式针对佛教初入者,解答疑问,解说佛法。观点客观,深入浅出,适于善通大众阅读。






目录


佛教

在家与出家学佛之异同

三皈·五戒·菩萨戒

佛菩萨像

供养·礼佛·忏悔

功德回向

因果·因缘

业的认识

生死·中阴与轮回·神通

器官捐赠·移植

地藏菩萨·弥勒菩萨

净土法门·念佛

密法·持咒

大悲法·观音法门·梵密

《心经》·《金刚经》

唯识学

经典文句释疑(《楞严经》《法华经》等)

静坐

三昧·禅定·止观

禅密·禅净双修

公案·参禅

一般佛法释疑

基础学佛认知

生活漫谈





节选


客问:《楞严经》中有佛顶放光之说,其他经典亦有佛眉间放光等之说,这究竟含何义谛?

师答:我们常说这个人气色很好,一定是从脸部看;而这人精神很好,一定是从全身去看。比如《楞严经》上说佛顶放光,而《楞严经》的全名为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,这表示最上等的意思,也就是这部经典是最上等的境界。如果经题弄不清楚,就不晓得佛顶放光之意。不要执着释迦牟尼佛哪里放光,学佛不要在相上打转,清净才是道。佛陀显现什么,即使经典上有记载,但谁看见过?因此,学佛要面对现实,不要害怕问题。

 

客问:请问师父《楞严经决疑》第二七九页经文“宴晦清斋”是什么意思?

师答:这须和上句的经文连看,“我时辞佛,宴晦清斋”,这是香严童子闻法之后,向佛告辞时感受到的情境——“宴晦清斋”。所谓宴晦,“宴”是法筵,是一种聚会。“晦”是说法完了之后……所谓清斋,“清”是清净;“斋”以个人来说就是止持、作持;于自己身口意的清净就是清斋。法会完了之后,我向佛陀告辞,于止持、作持中,致力于自己身口意的清净。

 

客问:《楞严经》所说的因、缘、自然,何为自然?

师答:自然是众人所公认的,也是已存在的现象。如以居处而言:有人以为能够遮风避雨即可,不必大费周章;可是有钱的人,非要盖高级别墅不可。其实,这些本无定论,只要能力所及,有何不可呢?这就是所谓的自然。

 

客问:《楞严经》中的火观如何解释?

师答:《楞严经》中有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五种观法,其他的经典又有其不同的观法。《楞严经》中的五种观法又有不同的三昧修养,所以与三昧的境界、三昧的法有关系。若以火观而言,大都以“力量”来说,任何事物能发挥其价值才能成为力量。例如“火”,火的价值是什么呢?火可以用来冶炼什么?用来煮什么?一定要拿来做什么用;如果说火成为力量可以把房子烧掉,就成为伤害,不是“力量”了。力量要义价值来讲,没有价值的力量就不需要去观。这告诉我们要从分别中去认识好的、不好的一面,但这还是种执着;因此,火观如不能超越,还是局限于声闻乘。通常“水观”是针对水的柔和性,“火”则讲究其威力,大都以地、水、火、风的力量而成为一种价值,在佛法中称之为“力用”。

 

客问:面对苦而不以为苦是否就能见道?

师答:能够做到面对苦而不以为苦就有机会见道。苦是人依于世间的一切去感受、起分别而完成的,佛法中不只谈苦,还有乐,谈乐要能做到不以为乐,如同苦要能不以为苦。苦乐是世间的现象,佛法不否定世间有苦、乐的现象,但告诉我们要认识苦与乐。一般来说要做到“不以为苦”较难,而“不以为乐”则比较容易,因为知道“乐,原来是不能执着的”,比较容易做到。

 

客问:“苦集灭道”之“灭”是灭什么?

师答:所谓“灭”,是“灭”苦,也就是灭“集”的因。这个“集”,就是说所存在的,而“灭”,就是消灭那一些所存在的;所存在的灭了之后,会显现出什么现象来?会显现出“道”来。灭其集因就能显现“道”的果,即是产生“见道”的结果,可是并不是成就,千万不要把它提升为——见道,就成道了;好比说烦恼来了,若能显现菩提,即是见道之果,但并不表示成道,因为下一次烦恼来了,还是一样会烦恼,还是需要时空的调理,才能转烦恼为菩提。然而,这个“集”里面,所集的是什么?我们说集要清净,就是要灭集。可是我们在“集”里面,不可能就那么清净,因为无始以来所造作的实在太多,不是一下子就能把所有的“集”除得干干净净。这也是学佛者最容易犯的毛病,千万不要以为一下子就认为怎么样了。因为从五蕴的修养已告诉我们,由“想”突破到“非想”颇不容易(按:老禅师说法,“非”意谓“不同于原有”),必须想一想,再想一想,多想一想,更深入想一想。


返回首页
联系我们

电话:0574-83071816

信箱:qxlibrary@163.com

时间:周一至周日09:00-20:00 周二09:00-11:30(下午闭馆)

版权所有 © 2016 七塔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. 地址: 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七塔禅寺内 邮编: 315040 电话: 0574-83071816 传真:

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:和众互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