栖心动态

[栖心讲坛] 专题讲座24|允成法师作专题佛学讲座:《法句经》要义

发布日期:2019-03-10



2019年3月10日下午,广州光孝寺知客、广东佛学院讲师允成法师应栖心图书馆之邀,于七塔禅寺报恩大讲堂作题为《〈法句经〉要义》的佛学讲座。讲座由法净法师主持并总结。栖心图书馆读者、甬城佛学爱好者近200名听众在场聆听。允成法师早年于七塔禅寺出家,故地重游,讲经说法,倍感亲近。





讲座伊始,允成法师为大家介绍了《法句经》的来源,它是公元一世纪古印度高僧法救尊者说法所集的偈颂。本次讲座主要讲《法句经·双要品》。《双要品》意在以善恶来说明善恶二业的果报,其特点无论是讲述故事还是阐发义理,都两两相明,善恶有对,举义不单。允成法师从善、恶、因、果四个方面向大家逐一分享了《法句经·双要品》的22个偈颂要义和内涵(讲经实录详见下文),法师结合佛陀典故和自身出家经历,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集中谈了“心”的作用, 心驱使一切,心中所想是恶,则言语、行为就会表现出恶;心中所想是善,则言语、行为亦将是善;心瞬息变化,难以捉摸,来来往往,了无边界,极易放纵逸荡,因此要“制心”需“定、慧”,才可以战胜种种邪魔之力,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祸根。








提问环节中,在场听众提出如下两个问题:

问题一:

师父好,最后一品中的“放荡无戒”,我认为人要有敬畏之心或者保持“戒”的心理。我目前的状态是不知道这个“戒”的标准是什么?处处觉得做事情畏惧心很强,作为一个在世的俗人,我还是比较困惑的。

允成法师:

如果作为佛弟子,哪怕只受了三规或者五戒的弟子,你至少能够控制五戒,不杀、不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不要去伤害别人的生命,只要是有生命的众生都不要去伤害。不要去偷盗侵害别人的财物,不要与你自己配偶之外的人有淫逸的邪行,不要欺狂、挑拨离间,甚至讲谄媚的话。这些是作为佛弟子必须要遵守的善恶标准,当然法律更不能违反。如果你还有更高的要求,对自己有更高的约束,想去受菩萨戒,那就有更多细微的内容,包括对自己的行为约束,也包括佛弟子所要去付出、奉献的内容,在佛教戒律中都有明确的指出。你有机会的话,下次若开设有关戒律的课程,希望你多来听。



问题二:

法师好,紧接着刚才这位师兄所提的问题,我觉得“五戒(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酒)”不在同一个层次上,妄语也有严重妄语和轻微妄语之别,妄语比杀生严重么?应该怎么去把握这个轻重?

允成法师:

我们觉得杀人是那么严重的事情,为什么妄语要跟它放在同一等级?最早制定这条戒的时候,这个“妄语”不是指欺瞒别人,而是指“大妄语”。什么是大妄语?比如一个贪婪、颠倒的众生,妄语自己已经成佛了,或是圣者了,这个才是大妄语。杀人无非断人性命,来生还可以做人。说大妄语,则是一个颠倒的邪师,因为你的修行方法是错误的,你把别人的善根引到这个错的方向,这种断人慧命、断人善根的大妄语比杀戒更严重。因为断人性命只是一世,断人慧命,可能会损害别人的无量劫。






法净法师作本次讲座的总结:《法句经》中的格言其实也是我们日常生活故事的浓缩和提炼,佛陀对众生的谆谆教诲,让我们在人世间懂得如何辨别善与恶、是与非,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以一颗善心和一个善的念头修好我们的善业,使我们的内心得到一份宁静,在宁静中升起智慧。

最后,讲座在法喜充满中圆满结束。



摄影:觉路七塔



 

允成法师讲《法句经·双要品》附录:

 

心为法本,心尊心使。

中心念恶,即言即行。

罪苦自追,车轹于辙。

心为法本,心尊心使。

中心念善,即言即行。

福乐自追,如影随行。


这个偈颂涵盖了佛教最核心的意义,佛法是心法,看似很多教义都在阐述外在境界,一个缘起、幻灭、无常的世间,但世间种种幻化是自己内心的显现、内心的造作,所以讲“心为法本”。“心尊心使”,你自己的命运也好,你自己的种种情绪也好,你所要应对的言语、行为也好,都是通过你自己内心的造作,你的任何行为都是受心的驱使,所以说“心尊心使”。“中心念恶,即言即行,罪苦自追,车轹于辙”,如果你心中存有种种贪婪、嗔恨、愚痴、颠倒、散乱的念头,你的所言所行最后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?——罪苦自追,车轹于辙。你自己造的这些罪恶会追随你,像一个车轮从地上碾过,这个车轮碾到哪里,车的痕迹就会跟到哪里。


随乱意行,拘愚入冥。

自大无法,何解善言?

随正意行,开解清明。

不为妒嫉,敏达善言。


如果一个人心思散乱,随着自己的颠倒、妄想、执着、贪婪、嗔恨,随着自己的意乱而行会有何结果?——拘愚入冥,你会被自己的愚痴颠倒所拘束,“冥”即黑暗。在座各位,你们人生某个阶段是否也有过被欲望所迷惑、愚痴颠倒的时候?而因为这种内心的愚痴颠倒,造作的种种恶业,有没有让你变得愚钝?“自大无法,何解善言”,自以为是,自己不接受教诲、劝戒,内心没有正法,甚至没有做人基本的准则,“何解善言”,这样的人怎么听得进去?怎么能够了解到诸佛的善言呢?


“随正意行,开解清明,不为嫉妒,敏达善言”,上面这一句是此岸的愚痴众生,随波逐流、颠倒的普通凡夫。后面这一句是讲回头是岸,向往彼岸、向往真理的皈依佛弟子。那么作为一名佛弟子,要怎么样修行呢?佛祖后面的偈颂有他的告诫,“随正意行,开解清明”,随佛法、八正道和自己内心的正念而行,有正念、正义的时候,内心才能清清朗朗,才能开解佛法。“不为嫉妒,敏达善言”,这两个偈颂也告诉我们修行的目的与真理。为什么我们成为佛弟子要受三规五戒,以及将来会受菩萨戒?我们出家的比丘会住在寺院里食宿,有早晚功课,诵诸经典,行诸善行,都是为了能够修行自己的身心。我出家十五年的修行过程中也有过拘愚入冥的时候,但毕竟还有早晚功课,有身边善知识的加持,才能走出这些黑暗时刻,最后能够逐渐清明,当然将来还有更漫长的路,生生世世要去修行,作为一名出家僧众在寺院里修行都这么难,何况俗家弟子在随正意行、开解清明的道路上更加艰难,因为你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专心修行,所以今天下午哪怕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,各位信众、各位居士能够来这里听经闻法,也是随喜功德。


愠于怨者,未尝无怨。

不愠自除,是道可宗。

不好责彼,务自省身,

如有知此,永灭无患。


“愠”,生气、气愤。让你生气、怨恨的人和事,如果你因此而气愤的,你内心也未尝没有与他同样的恶言、恶行,被嗔恨带着走,你的内心也在造作恶业。“不愠自除,是道可宗”,这是佛祖劝戒大家的话,面对种种逆境和恶缘,你能够广修安宁,那么恶缘、恶境会不愠自除。因为你承受忍辱的功德,这个缘就此了却,不会再随着因果的恶流继续轮回。你若去反抗、排斥,这样让种种的缘分越积越大,种种的恶业越造越多。


“不好责彼,务自省身,如有知此,永灭无患”,不要总责备他人,你真正要做的事是反省自身,如果你知道这样去修行,那你自己的烦恼将永远熄灭。无论是修道,还是在世间面对种种人情世故,种种应对,如果只看到别人的缺点,经常去责备别人,你的人缘会变差,看不到自己内心的缺点,智慧也难以提升。


行见身净,不摄诸根,

饮食不节,慢堕怯弱。

为邪所制,如风靡草。

观身不净,能摄诸根,

食知节度,常乐精进。

不为邪动,如风大山。


如果没有佛祖的劝解,有谁觉得自己的身体是不干净的吗?可能没有吧,大家都认为自身是洁净的。不摄诸根,“摄”即“摄授”,“根”是佛教名词,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六根是发起造作的根源。何为“不摄诸根”,大家看看这个世间的凡夫众生就好了,看到好看的立刻被吸引,听到好听立刻就要去听,闻到香的立刻就想吃,遇到自己心仪的,立刻就想拥有。根尘被外界绑得死死的。如果一个人一直这样而不自知,没有摄授住自己的内心,怎么见到真理呢?譬如饮食过饱会犯困、发胖,如果一个人饮食不节,生活没有规律,最后是慢堕怯弱、散漫怠惰。若没有这种意识走出这种堕落,这就是为邪所制,如风靡草。与之相对的正确生活是如何呢?就是下面一个偈颂:“观身不净,能涉诸根,食知节度,常乐精进,不为邪动,如风大山”。观察自己的不净,是佛教的一种修行叫“不净观”,身体是由各种血肉、器官组成的,从而降低对美色的贪婪执着。一个人眼见色也好,耳闻声也好,舌尝味也好,都能够如实了知,不为所动,不为其所迷乱,这个才是一个修行需要做到的基本能力。控制欲望,食知节度,生活规律,常乐精进,如此像一座大山一样矗立在天地之间,不为邪风所动。


不吐毒态,欲心驰骋;

未能自调,不应法衣。

能吐毒态,戒意安静;

降心已调,此应法衣。


“毒态”指内心种种欲念、不净的思绪。如果你不修行,保留着种种贪婪、颠倒、欲望、嗔恨、愚痴,没有把不净思绪从内心中吐露出去,让欲望像野马到处乱跑,你就没有能力调整自己。“不应法衣”,所作的行为与自己的身份不符,“法衣”是法师穿着袈裟,这里指一种身份,也包括在家佛弟子。于此对应的是能够把不净思绪从内心中吐露出去,守戒安宁,降伏内心,这样才是真正披着如来袈裟的出家人,一个真正的佛弟子。


以真为伪,以伪为真,

是为邪计,不得真利。

知真为真,见伪知伪,

是为正计,必得真利。


在如今各种信息干扰的时代,不容易分辨真伪,譬如香火旺盛的寺院一定更适合修行么?萧条而不迎合大众的寺院难道没有修行到位?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在注重形式,而不注重内在本质。我在2004年出家,那个时候大家可能还会觉得修行是重要的,搞这些普教活动是颠倒的,是不务正业的。现在整个的伦理、教说完全是为普教服务的。大家都觉得做很多事情重要,这些事情是否能给出家众或信众带来真实的内心利益?可能就变得不重要了,这也是时代特征。可能在你刚刚踏入佛门的时候,想参加各种法会、各种佛家的禅修,种种看起来热闹的事情,作为一种接引众生的方便,不失为有它的好处。但我们要想想,这样一个看似华丽、体面的法会过后,于我们自己的内心、信徒的内心到底有多少益处?能留下多少?以此作为准则,能够陶冶内心,让自己的内心升华、解脱;而与此相反的,无论是看起来多华丽、多热闹,甚至穿凿附会的名义看起来有多合理,但是你自己的内心没有得到安宁解脱、智慧的升华,是为“以伪为真”。所以说知真为真、见伪知伪,是为正计,必得真利。作为一个佛弟子来讲,要抛弃那种外在形式的迷惑而见到真利,才是我们的修行正计。


盖屋不密,天雨则漏,

意不惟行,淫泆为穿。

盖屋善密,雨则不漏,

摄意惟行,淫泆不生。


盖房屋顶不严密,阴雨连绵必漏雨。修行意志不坚定,淫逸之念穿心房。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,应该怎样去盖自己内心的房子?——摄意惟行,你自己有足够的精神、足够的能力摄授自己的意念,则淫泆不生。


鄙夫染人,如近臭物,

渐迷习非,不觉成恶。

贤夫染人,如近香薰,

进智习善,行成洁芳。


一个卑鄙、鄙陋的人,他会影响到别人,如果你靠近这样的一个人,就像是靠近了一个已经发臭的东西一样。“渐迷习非,不觉成恶”,你和一个颠倒、行为不正的人生活久了,会丧失知是非、知邪恶的能力,逐渐迷失自己,不知不觉开始造恶。我们不讲那种极端的恶,我看在座的各位年纪三四十岁的比较多,你曾经有没有这样觉得,十几岁那会的懵懵懂懂、意气风发、爱憎分明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消失了,变得浑浑噩噩,变得没有那么有立场、有原则,被这个世间侵蚀掉自己的内心,你曾经觉得内心非常干净、非常清明的状态,不知道什么时候没有了,而且你很怀念它,但找不到了。更可怕的是,随着岁月的增长,可能你连想都想不起来了。我们出家人也经常自嘲、经常惭愧,我出家修行这么多年,最初的发心好像找不到了,甚至有的时候连那种感觉都记不起来了,这个就是岁月对一个人的侵蚀。所以要怎么样?——“贤夫染人,如近香薰,进智习善,行成洁芳”,应该靠近那些贤者,勤习善法,增进智慧,最后内心能够达到那种芬芳的德行,达到与圣者、善者相应的境界。


造忧后忧,行恶两忧;

彼忧惟惧,见罪心懅。

造喜后喜,行善两喜;

彼喜惟欢,见福心安。


整个这一品都在讲因果。造忧因必受忧果,作恶者现在未来两忧愁。造忧者心常恐惧,罪恶报应来时心慌意乱。造喜因必受喜果,行善者现在未来两欢喜。造喜者心常欢喜,行善的福报来临心安泰。直白的解释是善恶各有期,有相应的报应。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能广结善缘、广行善事。哪怕这个果报还没有显现,我们现在生活可能依然窘迫,还没有那么大的福报,但是你在做善业善行的时候,你的内心当下已经觉得安宁、幸福了。当你开始造恶业的时候,果报未必到来,但各种不安、恐惧会占据内心。因缘成熟的时候就会果报,无论是埋了多少年,都会有它成熟的时候。


今悔后悔,为恶两悔,

厥为自殃,受罪热恼。

今欢后欢,为善两欢,

厥为自祐,受福悦豫。


现在后悔未来后悔,造恶两后悔。自己造孽自我承受,恶报来时受罪烦恼。现在欢喜未来欢喜,行善两欢喜,善人行善自我保佑,福报来时心生欢喜。其实这也是非常现实的因果关系,你看那些待人和善,懂得去爱护帮助的人,他愿意做这样的善业,能够让自己、让别人都欢喜,难道自己内心会不安吗?这样能够广解善缘的人内心会没有福报吗?所以佛祖劝戒在座的各位佛弟子要多做善业。广结善缘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选择,是对自己身心愉悦的一种护佑。


巧言多求,放荡无戒,

怀淫怒痴,不惟止观。

聚如群牛,非佛弟子。

时言少求,行道如法,

除淫怒痴,觉正意解。

见对不起,是佛弟子。


“巧言多求,放荡无戒”,这个是不是对世间人比较准确的一种描述?巧言多求是不是这个世间的常态?巧言令色,虚伪、谄媚的言语,可谓“世故”,我们每个人都讨厌这个词,但又不得不这样去做,好像客套、虚伪就是处世哲学、人生常态。内心贪、嗔、痴,不修习止观,没有专注,没有正念,则聚如群牛,非佛弟子。那些没有正念的人,是不是哪里热闹往哪里去?如何为真正佛弟子?说话适时少欲求,奉行佛法,舍去贪嗔痴,端正内心,不起二元分别。所以佛祖劝戒学佛的弟子,应该让自己少欲无求,尽量让自己在这个世间生存所附着的缘分越少越好,这样才能活得不那么被动,不被世间的种种欲望、贪婪所束缚,才有更多的时间用来修习止观,修习正行。



返回首页
联系我们

电话:0574-83071816

信箱:qxlibrary@163.com

时间:周一至周日09:00-20:00 周二09:00-11:30(下午闭馆)

版权所有 © 2016 七塔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. 地址: 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七塔禅寺内 邮编: 315040 电话: 0574-83071816 传真:

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:和众互联